2020-10-21 14:01:22
利州貢米
據考據,早在周代古巴子國期間,利州區就已經種植水稻,并且大米已成為利州先民的次要食物之一。此后,本地的稻谷品種通過了漫長的天然繁育和無數的篩選,終于有一個質量特優,產量較高,抗性較好的長粒,秈型、常規稻谷品種被選定,并在利州區的中低山區失去大面積種植。清代末年,這種稻谷已經成為該地種植的次要稻谷品種。“利州貢米”就是以這種稻谷加工而成,米粒修長、劃一飽滿、晶瑩潤澤、飯粒爽口、柔韌軟滑、米色及粥色微綠。
第二次國內革命和平常期,川陜蘇區是全國第二大蘇區。以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代表的紅四方面軍將士在這里堅持了長達三年堅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紅軍通過反國民黨軍隊的“三八”、“六路”圍攻后,豈但沒有被毀滅,反而由入川時的1.5萬人發展到10余萬人,在長期的浴血奮戰中,“利州貢米”就成了當時數萬紅軍將士賴以生活的次要給養之一。
約束后,消費“利州貢米”的稻谷始終在利州區適合的中低山區大面積種植。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起,因為大力引種高產型雜交稻,該稻的種植規模一度增加,面積減少到僅集中在大石、寶輪片區。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死程度的提高,優質,平安,無污染的“綠色食品”已經成為市場新寵,“利州貢米”這一歷史厚重,特征分明的中央傳統產品重新獲得了市場商機。利州區緊緊抓住了這一市場時機,把“利州貢米”作為發展“綠色經濟”的打破口,依照“公司+基地+技術+農戶”的農業產業發展方式,依靠“利州貢米”原料這一獨特品種和利州區得天獨厚的優質稻種植天然資源,以利州區蜀糧米業有限公司為龍頭,“利州貢米”的品牌劣勢為牽引,樹立利益聯合機制,充分調動各方發展的積級性,帶動寬廣農戶增收致富。
通過不懈致力,“利州貢米”的原料基地已經發展到8個鄉鎮,面積3500畝,稻谷產量達2.6萬噸,農業產值達5680萬元。2004年基地農戶僅靠龍頭企業的優惠價錢,就添加收入350萬元,每畝平均增收450元。
為保證“利州貢米”的品質和特征,利州區委,區政府還從組織指導、機構設置、技術指點、基地建立、加工消費、市場開發等方面中止了片面布局和實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是種植與運營完成了規?;?;二是消費完成了標準化。產品從稻谷消費到成品出庫的全過程都按“綠色食品”標準制訂了《水稻種植技術規程》和《消費操作技術規程》;三是市場拓展成效明顯。